30次举牌、6400亿新增入市 保险资金在买什么?
8月21日,A股总成交额再度突破2万亿元,这已经是连续7个交易日超2万亿元关口。
当日,上证指数摸高至3787.98点,创10年新高。同时,A股总市值迈上一个新台阶,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指数的上涨以及交易大放量背后,是各路资金的跑步入市。其中,作为长期资金的代表,保险资金高歌猛进,仅在今年上半年新增入市资金超6400亿元,远超去年全年的新增体量,创历史新高。
同时,从36万亿元保险资金的配置比例上看,股票投资余额达3.07万亿元,占比8.47%,创下2022年以来的新高。
更为吸引市场关注的,是今年以来保险资金进行的举牌潮。据统计,年内保险资金举牌已达30次,仅次于2015年的62次。
那么,是什么吸引了保险资金入市?保险资金又在买什么?
经济观察报记者搜集公开数据整理
净流入超6400亿
保险资金入市的数据为A股行情回暖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支撑。
2025年8月15日,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同比增长17.39%。其中,人身险公司的股票投资规模达2.8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052亿元;财险公司的股票投资规模达1955亿元,较年初增加354亿元。
这组数据意味着仅在上半年,就有超6400亿元新增保险资金进入股市。其中,一季度净流入3900亿元,二季度又净流入2500亿元。
今年4月7日,受关税战影响,上证指数暴跌7.34%,此后行情一路震荡上行,也就是说,保险资金的加仓正好赶上了这一波上涨行情。
而拉长时间看,这一波增量远超保险资金在过去几年的加仓规模。
2019年3月,上证指数在下探至2440.91点后开启一轮反弹,并在2021年2月站上3700点,此后处于震荡盘整,其间保险资金加大了股票投资规模,其中2020年新增加3842亿元,2021年新增加6226亿元。
2022年,随着上证指数震荡下行,保险资金在股市进行了减持,当年股票投资余额减少了6098亿元。此后,保险资金保持谨慎操作,在2023年仅新增股票投资523亿元。
2024年,A股在“9·24”政策礼包刺激下,上演强势反弹。这一年,保险资金一改此前谨慎态度,大举加仓,股票投资新增规模达4855亿元。
同时,保险资金在市场上的表现也活跃了起来,举牌潮开始出现,2024年举牌次数达20次。根据监管规定,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股票,是指保险公司持有或者与其关联方及一致行动人共同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以及之后每增持达到5%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3日内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的行为。
抢筹优质资产
保险资金的举牌潮在2025年愈演愈烈。
长江证券研报显示,自2025年年初以来,已经有30笔保险资金投资触发举牌,涉及20余家上市公司。
进入8月以来,保险资金举牌再度进入密集阶段,两周内举牌次数高达6次,举牌偏向于港股,举牌标的也从买银行板块扩展至消费、保险板块。
在30次举牌中,银行板块出现12次,公用事业行业出现4次,非银金融、交通运输行业出现3次举牌,环保行业出现2次,医药生物、传媒、煤炭、钢铁行业各出现1次。
在对银行的举牌中,港股银行备受青睐。例如,招商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被多次增持,触达举牌线。在举牌的保险资金中,中国平安是出手最为“阔绰”的一家,平安人寿多次举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甚至持有工商银行H股流通股过半股份。除此之外,瑞众人寿还举牌了中信银行H股,弘康人寿则三度举牌郑州银行H股。
在银行股走高后,保险资金又将目光瞄准同业。8月上旬,中国平安在港股市场先后举牌中国太保和中国人寿。
一位保险资管公司投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在低利率的背景下,银行股高股息、类固收的优势凸显,结合其分红稳定、经营稳健、股价波动率低的特性,符合稳健投资需求。而保险资金热衷于银行股H股可能有三重考虑:首先是股息率优势,相较于A股,H股银行股的股息率(4%—5%)更高,对于追求稳定现金流的保险资金来说,吸引力更大;其次是A、H银行股的溢价,除招商银行外,四大行A股相对H股均有溢价,资金成本更低;最后,保险公司连续持有H股12个月,获得的股息红利可免企业所得税,税收优势也加大了H股投资的吸引力。
同时,保险资金的投资偏好从其重仓股中也可窥见一斑。
Wind统计数据显示,在已经披露2025年中报的上市公司中,保险资金重仓的股票有220余只。在报告期内新增买入的股票有70只,此前持股并进行增持的有58只,行业多集中在医药生物、化工、电气设备、电信服务、有色金属、交通运输等行业。例如,信泰人寿大举增持了华菱钢铁逼近举牌线,中国人寿增持了中国电信、赣粤高速、中国移动、英维克、恩华药业等公司,瑞众人寿增持了西部矿业、苏试试验、萤石网络等公司,利安人寿增持常熟银行,长城人寿增持了赣粤高速等。
为何加码股市投资
一位财富管理公司高管表示:“与公募基金、外资、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相比,保险资金是上半年入市体量最大的机构投资者,更是市场上涨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在这位高管看来,这与保险资金的资金特性有很大关系;此外,在鼓励保险资金入市方面,系列政策的发布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一位寿险从业人士看来,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保险行业的负债成本刚性特征明显,若投资收益难以覆盖预定利率,则容易出现利差损。近两年,保险行业的预定利率经过了两轮调整,最新寿险预定利率已经降至2%,但由于保险产品缴费期更长,其负债端久期高于银行(长期定存为5年),因此当前仍有大量预定利率为3.0%和3.5%的保险产品续期保费流入,使险企负债成本处于高位,这也对保险投资端提出了要求。
另一方面,在长端利率下行的环境下,传统债券资产的投资回报率同步下行,保险行业需要通过权益资产来满足配置要求。“现在有点像2007年的情况,保险资金想做个定存,房地产行业平淡,资金没有好的去处,银行等股息率较高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类固收’资产的角色,缓解了险企面临的‘资产荒’压力。”上述寿险从业人士表示。
此前,瑞士再保险寿险与健康险再保险首席执行官沐睿柏(Paul Murray)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应对利差损风险,寿险公司持续下调寿险保证利率,并积极推广分红型产品;与此同时,中国监管机构放宽了投资限制,允许寿险公司作为长期投资者配置权益类资产以缩短久期错配。中国资产与负债存在久期错配问题,寿险负债的平均久期超过12年,而资产的平均久期约为6年,导致资产与负债存在近6年的久期错配。
上述寿险从业人士表示,传统险主要配置固收类资产,而分红险产品配置高股息标的倾向性更高。
另一方面,近两年,保险行业处于会计准则切换期。在新的会计准则下,更多权益类资产被记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所以权益市场波动会直接传导影响险企净利润的稳定性。出于熨平报表波动的考量,不少保险公司会选择增加FVOCI类资产。FVOCI类资产是指,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权益投资触及举牌之后,该类资产可能以长期股权投资或FVOCI计入表内。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相对稳定,投资收益率贴近被投企业ROE(净资产收益率),有助于贡献长期稳定收益。
在政策层面,监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创造了更为宽松和有利的环境。
2023年,金融监管总局优化了偿二代监管标准,调降了部分权益投资的风险因子,其中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由0.35调降至0.3,科创板股票由0.45调降至0.4。风险因子调降后,险企资本消耗更少,偿付能力压力减轻,其增配权益资产的空间也被打开。
2025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
2025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上限最高提至不超过50%,进一步拓宽了权益投资空间。
截至今年上半年,保险行业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以及长期股权投资余额合计占比为20.64%,仍具备较大配置空间。
在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看来,从资产配置角度看,保险资金需要长期、稳定的回报来匹配负债。过去两年债券收益率下行,固定收益类资产难以满足收益要求,因此保险资金增加了权益类投资的比重,符合资产负债管理逻辑。市场本身的估值修复与风险偏好提升,也是保险资金入市的重要原因。
大规模增持股票也不意味着没有风险,朱俊生表示,短期内若市场波动加大,可能带来账面波动风险。此外,举牌类投资通常锁定期长、流动性差,需要匹配更高的资本管理能力。因此,对于保险资金而言,提升投资能力、加强风险控制非常重要。
(作者 姜鑫)
猜你喜欢
- 2025-08-21华翔股份:2025年半年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5.66%
- 2025-08-2130次举牌、6400亿新增入市 保险资金在买什么?
- 2025-08-21机智堂:在苏超赛场用5G-A是什么样的体验?
- 2025-08-21思摩尔国际发布中期业绩,调整后期内溢利7.37亿元同比减少2.1%
- 2025-08-21永利澳门将于9月17日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185港元
- 2025-08-21集信国控发布中期业绩 股东应占溢利135万元同比减少81.62%
- 2025-08-21A股市场成交额连续6个交易日超2.1万亿元 科技股带动上证指数创10年新高
- 2025-08-21“创新+国际化”驱动 恒瑞医药上半年营收、净利创新高
- 2025-08-21物管行业中报:减值压力降低致业绩回升
- 2025-08-218月21日隔夜要闻:标普四连跌 英特尔洽谈折价增资 特朗普购买了超1亿美元债券 橡树资本警告美股在泡沫初期
网友评论